2005年第5期(总第79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GUANGXI JIAOYUXUEYUAN XUEBAO
NO.5,2005
(Serial NO.79)
李林凤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邮编:541001)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团体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尽管在国际上专业社会工作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对我国大陆地区来说,近年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将是推动我国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就国内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
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社会发展有所补益。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05)05-0021-04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被称为社会的“润滑剂”,具有康复创伤、预防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三大功能。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逐步进行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推进,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在当前,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专业能力该如何定位,该建构怎样的培养模式?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前,专业社会工作开始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至8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得以恢复重建。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中断30年之久,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使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拉开了巨大差距。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内地迅速扩张,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猛增,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经约有200所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随着专业扩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1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着体制性障碍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政府职能正在转变,社会福利社会化正在推行,但由于人事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还未得到正式确认,许多社会服务工作由非专业人员承担。民政部门、街道、工青妇等组织在社会福利与服务的输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都属于政府机构的行政组织和准行政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难以到对口的工作。近年来社区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但由于目前待遇低,尚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毕业生。
1.2本土化理论欠缺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更加注重人与文化、人与
—
1
2
—
传统、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宏观分析,落脚在人的个性心理,说明人是独特的、个别的、有价值的生命,提倡个别化的服务,社会工作的训练也倾向于微观方法。这与中国以发展性、宏观性社会工作的取向并不协调。因为诸多事实证明,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心,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与基本权益,个别化、专业化的服务远未成为重点,个人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发展也较迟缓。故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宏观社会工作,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方面。
l.3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需求基础
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十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教育部的专业评估中有统一的要求外,其他专业课程设置暂不做要求。但出于专业建设规范化的考虑,大多数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按照西方或港台地区已实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模式,大都开设了较为齐全的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与内地现实脱节,目前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课程建设专业化规范与现实的职业需求之间是一对矛盾,困扰着我们的专业教育。
l.4实务训练无法解决能力提高问题
全国计算机二级报名“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对这一点,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各院校也非常强调专业实践、强调专业实习对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实际的相关社会福利工作部门,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工作却卓有成效。这一现实提醒我们注意,如果照西方或港台的模式训练学生,其消极影响将是很大的,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独立办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还有可能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树立。
2.正确定位国内院校社会工作类的专业能力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者们有众多说法,综合他们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是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知识、价值训练;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实务性、技能性训练;三是主张专业知识为本与能力为本相结合的教育。我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它主张创造宏观社会工作理论,培养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按现实需求并结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设置课程,实务化的技能训练。
2.l原则
在此教育理念下,在定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l.l回应需求的原则。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要在国内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把社会需求作为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既需要大量能在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具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人才,也需要能在宏观层面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但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兼有服务才能和管理才能的实务性人才,而高层次的人才只占社会需求的少数,这些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个别的、具备高级培养资格的重点院校承担,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培养基础性的社会工作者,既能满足社会需求量,也可降低教学成本。
2.l.2专业化、职业化原则。专业化、职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同时也是由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上海工作者将实行注册上岗制度,这预示着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率先在上海诞生。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必将以其高质量的服务与管理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提升社工的声望与地位。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一般都是建立在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远未形成,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远远低于专家们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社会接受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强化他们的综合性实务知识。
安徽省考成绩查询时间2.l.3本土化取向原则。社会工作首先产生于西方社会,要使这个“舶来品”在国内生根开花,必须有一
个本土化的过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必须在引进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同时,及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将其改造成符合中国国情及文化传统的社会服务提供模式。
—
2
2
—
我国现行的社会工作是以行政性半专业为主,也就是理论界所指的“非学院派”社会工作,它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大多在行政体制的框架内从事具体的工作,不具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比较注重实际,工作也卓有成效。虽然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已经在上海展开试点,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对职业社工也存在着较大需求,但距离其全面职业化恐怕还有一段时日。任何学科专业的发展都不能忽视本土范围的实际状况。
2.l.4素质教育原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为教育、医疗、司法、社会救助、社会管理、社会福利、基层社区等众多机构和领域培养和输送应用性的专门人才,这就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
教育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要把专业理论、方法、技能与专业价值融为一体,能够进行通盘规划,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同时注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专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建设。
2.2教育目标的定位
遵循以上原则,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具有专业服务技能和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力,能在基层社区和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从事具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务型社会工作者。
2.3专业能力的定位
围绕着上述教育目标,我认为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以力:
2.3.l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是衡量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最直观的标准。专业知识既表现为助人、尊重、平等、奉献、责任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表现为介入、参与、动员、策划、组织、接触等方法。它不仅确保人性、人权、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提升了助人者的人格境界,更使服务超越一般的助人行为,上升为具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方法的能力型服务。
2.3.2对基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中国目前大量需要的是能从事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从事最普遍化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所以学生应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党和
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2.3.3社会调查的能力。开展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动员、实施社会行政等,都需要借助社会调查,需要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同时,运用社会调查原理实施工作,能促进提问、访问、收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2.3.4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建构社会工作专业的能力培养模式
建构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构。
3.l建构本土化理论、弘扬专业价值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本土化理论的欠缺则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和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对西方经典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作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解释,并将中国社会工作的实际经验上升为理论,发展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是摆在每一位专业人员面前的重任,应贯穿于科研、教学和实务工作领域。
2016年国考行测真题3.2强化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整体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所以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遵循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要体现以下特征:l.有效的吸引学生,使他们较好的了解他将要面对的知识体系;
2.对学生的就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用人单位能从所学的课程中了解社会工作;
3.深刻体现专业教育理念;
4.遵循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
5.注意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兼顾理论传授。张博士医考网校
6.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弹性,能敏锐的感知专业及社会的新趋势。
3.3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能转化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
3
2
—
加强专业实验、实习训练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社会工作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生接受操作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国内两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各院校都给学生提供了到各单位、机构实习的机会,但收效并不理想。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
2.建立一批稳定而长期的实习基地,如福利院、社区办、街道办、各种NGO等。积极与地方省市民政、社会保障、工青妇等系统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以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3.加强督导。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强化学生实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应该设置有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同时还可聘用实习机构中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
4.将实践环节列入教学计划,使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5.做好实习总结,使学生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得到共享和提升。
3.4优化专业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方法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针对专业特性开展专业教育,必须积极优化教学结构,建构本专业的教学方法体系。比如开放式讲授、角扮演、社会工作坊、讨论、辩论等等,都是可用的专业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用专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怎样去遵循教学规律,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3.5立足当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构建自己的特
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目前整个社会和院校自身各种社工资源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下,我认为通才教育更合适发展。要有通才教育的思想去培养宽口径、广适应性的一线人才,能够胜任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与社会福利管理部门、以及工青妇等政府部门、服务
机构和组织的工作。
这并非是说不要自己的办学特,构建出自己的办学特是重要的,但它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目前我们仍处于积累阶段。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为了提高浦东新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协助学生德智体全面
发展,在各中小学校开始进驻专业社工的试点。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尤其是师范性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将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办学方向,结合作为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有意识的开设相关课程,倡导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
3.6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还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开放而智性的人格,让他们在社会竞争面前自信、自由、自主地成长。中国卫生人才网成绩查询入口2022
总之,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宽敞而坚韧的道路。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专业人才,是衡量各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尺码之一,对实现社会公平、建构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徐永祥.社会职能分化下的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反思、选择、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3]林霞.探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3).
[4]增家达.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1,(2).
[5]杨贵华,王瑞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2).
福建省莆田市事业单位考试网[6]陈微.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不足与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
4
2
—
发布评论